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祭義


祭義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怆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儒,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爲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悫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唯聖人爲能飨帝,孝子爲能飨親。飨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飨焉。是故孝子臨屍而不炸。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屍,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飨之也。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詩》雲:「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飨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飨之必樂,已至必哀。

  仲尼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悫,其行趨趨以數。已祭,子贛問曰:「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今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子曰:「濟濟者,容也遠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遠,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濟濟漆漆之有乎?反饋,樂成,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君子致其濟濟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豈壹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虛中以治之。宮室既修,牆屋既設,百物既備,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奉承而進之,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與!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奉承而進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孝子之祭也,盡其悫而悫焉,盡其信而信焉,盡其敬而敬焉,盡其禮而不過失焉。進退必敬,如親聽命,則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進之也敬以愉,其薦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將受命;已徹而退,敬齊之色不絕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進而不愉,疏也;薦而不欲,不愛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徹而退,無敬齊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威俨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爲也?爲其近于道也。貴貴,爲其近于君也。貴老,爲其近于親也。敬長,爲其近于兄也。慈幼,爲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雖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取膟菺,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爲昭明,君蒿,淒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爲之極,明命鬼神,以爲黔首則。百衆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爲未足也,築爲宮室,謂爲宗祧,以別親疏遠迩,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鄉,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衆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是故昔者天子爲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爲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爲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蔔之,吉,然後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爲之。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蔔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殚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爲君服與?」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率用此與!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缫;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爲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衆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衆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措之無難矣。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壹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爲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爲孝乎?」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位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亨孰膻鄉,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卒爲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壹樹,殺壹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匮。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匮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谏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爲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行,肩而不並,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爲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搜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搜狩,修乎軍旅,衆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觐,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揔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裏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壹命齒于鄉裏,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者。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爲《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也。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顔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诎,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將複入然。是故,悫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翻譯

  祭祀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對神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導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釣祭,秋天舉行嘗祭。秋天來了,霜露覆蓋大地,君-子腳踏霜露,壹定會有淒涼之感;這倒不是由于天氣的寒冷,而是由于觸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親人;春天來了,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腳踏雨露,壹定會J呼然動心,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樣重見死去的親人。人們以快樂的心情迎接親人的歸來,以悲哀的心情送別親人的離去,所以構祭奏樂而嘗祭無樂。

  致齋三天,必須在齋宮內進行;散齋七天,可以在齋宮外進行。在致齋的日子裏,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處,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語什麽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麽、喜歡吃的親人這樣專心致志地致齋三天,就會好像真正見到了將要祭祀。到了祭祀那壹天,進入廟室,就隱隱約約好像看到了親人的容貌;祭畢轉身要出門時,肅然動心,又好像聽到了親人說話的聲音;出得門來再仔細地聽,又好像聽到了親人啃然長歎的聲音。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總在眼前晃動,父祖的聲音總在耳畔回響,父祖的心思、愛好總是銘記在心。對父祖熱愛到了這種程度,父祖自然總是活在心中;對父祖虔誠到了這種程度,父祖的容貌聲音自然總是活靈活現。父祖在子孫的心裏如此占有位置,怎能對他們不恭敬呢!

  君子對于父母,在他們活著時要盡心奉養,在他們去世後要虔誠祭享,終身牢記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壹輩子的喪事,這句話是指忌日來講的。每逢忌日這壹天,什麽事也不做,這並不是說這壹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說這二天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談不上做其他事。

  祭飨上帝是件難做的事,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祭飨雙親是件難做的事,只有孝子才能做到。.祭飨的“飨”字壹,本來就是“向”的意思。只有孝子誠.合向往雙親、然後雙親才會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屍的面前總是和顔悅色。諸侯祭祀時,國君親自把犧牲牽入太廟,夫人獻上盎齊之酒;國君親自以血毛獻屍,夫人也獻上豆篷;卿大夫們協助國君,卿大夫之妻協助夫人。嚴肅而又恭敬,和悅而又誠心,簡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被祭的神靈來享用祭品。

  文王在祭祀雙親時,敬事亡魂就像他們活著在世壹般,思念死者簡直就像不想再活下去。每逢忌日,必定悲哀。提及父母的名諱,就好像見到了死去的雙親。祭祀的虔誠程度,就好像見到了雙親生前所喜愛,就好像看到了雙親滿意的神色。能做到這壹步的,大概也只有文王吧。《詩經》上說廠‘直到天亮還睡不著,是由于思念死去的雙親。”講的就是文王啊。正祭的第二天,直到天亮還睡不著,又備辦祭品祭飨雙親祀的日子裏中自然快樂,既有快樂,也有哀傷,又因此更加思念他們。在祭想到雙親前來接受祭飨心;想到雙親接受祭飨以後還要離開,心中自然哀傷。

  孔子舉行秋祭,親自奉獻祭品,其神態是那樣的忠厚誠懇,其步伐是那樣的急促快速.。祭畢,子貢問道:“老師曾教導我們:祭祀的時候,要儀表整齊,神態敬慎。今天看到老師您的祭祀,不講究儀表整齊,神態敬慎,這該如何解釋呢?”孔子回答說:“儀表整齊,那是與神疏遠的樣子;神態敬慎,那是自我矜持的樣子。與神疏遠的樣子再加上自我矜持的樣子,還能談得上與神明的交接嗎?答案自然是不能。那麽幹嘛還要儀表整齊和神態敬慎呢?如果我們參加國君的祭禮,九獻已畢,音樂奏起,壹道道熟食菜肴端了上來,大家按禮樂的規矩行事,百官各就各位,到了這個時候,君子才可以做出儀表整齊、神態矜持的樣子,因爲作爲客人他們是不會和神明交通的。我說的話並非任何情況下都適用,這要由具體情況來決定。

  孝子將要舉行祭祀,有關的事壹定要提前考慮;屆時,壹切物品都要置辦齊備;在做這些准備工作時,心中不可有其他雜念。宗廟中的宮室已經裝修,牆屋已經粉刷,各種物品都已齊備,此時,孝子夫婦就可以進行齋戒、沐浴,穿上禮服,捧著祭品向神明進獻。進獻時的神情是那樣的誠懇,那樣的專注,就好像拿不動手中的祭品,又好像生怕失手脫掉,這都是孝子夫婦孝敬之心達到極端才有的表現吧。獻上各種祭品,依禮奏起音樂,百官也都協助主人進獻。此時此刻,通過祝的祝詞表達孝子的心意,恍惚之中,仿佛真的是在和神明對話,仿佛神明真的在享用祭品。仿佛神明真的在享用祭品,這本是孝子的初衷啊!孝子的祭祀,其實是壹種自盡其敬的行爲,盡其虔誠之心而表現爲虔誠的動作,盡其對神明的相信而表現爲確信神明壹定存在,盡其敬意而表現爲敬事神明的行爲,盡其禮節而表現爲不違背壹點規矩。舉手投足,都必恭必敬,就好像真的聽到了神明在講話,有什麽事要使喚自己似的。孝子的祭祀,其內心如何可以通過外表觀察出來:他站立時,像鞠躬似的;捧著祭品向前走時,和顔悅色;獻上祭品時,真心希望神明嘗壹嘗;退下來返回原位時,好像在傾聽神明的吩咐;到了撤下祭品而退出時,臉上還始終保持著莊重的神色。相反,孝子在祭祀時,如果不是鞠躬式的站立,那就顯得太粗野;捧著祭品向前時不是和顔悅色,月嚇就顯得疏遠神明;進獻祭品時不是唯恐神明不來品嘗,那就顯得對神明並不真愛;退回原位站著時不是像在傾聽神明的吩咐,那就顯得傲慢;了撤下祭品退出時就全然失去了莊重的神色,那就等于忘掉祖宗了。這樣的祭祀,就失去祭祀的意義了。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深的愛戴,心中就必然充滿和順之氣;·心中充滿和順之氣,臉上就壹定會表現爲和顔悅色;臉上有和顔悅色,就壹定會表現爲曲意承歡的樣子。孝子在祭祀時,容貌敬慎,就好像拿著貴重的玉,又好像端著滿滿的壹杯水,那份虔誠,那份專注,就好像拿不動,又好像生怕失手打壞。相反,那種威嚴肅穆壹本正經的樣子,不是孝子可以用來事奉父母的態度,而只是作爲成年人應有的態度。

  先王用來治理天下的原則有這麽五條:教育大家都來尊重有德的人,尊重有地位的人;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長的人,愛護下壹代。這五條,就是先王之所以能夠安定天下的原因。尊重有德的人,這是爲什麽呢?因爲有德的人近乎天理人情。尊重有地位的人,是因爲他們近乎國君。尊重老年人,是因爲他們近乎自己的雙親。尊敬年長的人,是因爲他們近乎自己的兄長。愛護下壹代,是因爲他們近乎自己的子女。所以,完全做到了“孝”字就近乎建成王道之業,完全做到了“佛”字就近乎建成霸主之業。做到了“孝”字就近乎建成王道之業,這是因爲雖天子也有其父。做到了“涕”字就近乎建成霸主之業,這是因爲雖諸侯必有其兄。對于先王的這種教化,後王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領導天下國家。

  孔子說:“人君欲立愛于天下,應當教育人民首先愛自己的雙親,這樣就可以使人民和睦相處。人君欲立敬于天下,應當教育人民首先敬自己的兄長,這樣就可以使人民懂得順從。,教導人民慈愛和睦,人民就會以事奉雙親爲美德。教導人民尊敬兄長,人民就會以順從命令爲美德。以孝心事奉雙親,以順從的態度聽從長者的命令。普天之下人人如此,就不會有辦不到的事情。”

  天子南郊祭天,這是最最重要的吉祭,誰家死了人也不敢哭,披麻戴孝的人也不敢進入國都城門,對天的恭敬真是到極點了。舉行宗廟之祭時,國君親自牽引犧牲,嗣子在旁協助,卿大夫按照班序緊隨其後。進入廟門以後,就把犧牲拴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宰牛,先取牛耳上的毛獻祭,然後用莺刀分割牲體,取出血和腸間脂肪獻祭,乃退。接著還要用半生不熟的肉獻祭,還要用生肉獻祭,祭畢退下,也真是恭敬到極點了。

  南郊祭天,是爲了普遍報答上天諸神而以日神爲主,以月神爲配享。夏人尚黑,在黃昏時祭天。殷人尚白,在中午時分祭天。周人尚文,從早上壹直祭到黃昏。祭日神是在壇上,祭月神是在坑內,以此區別幽暗和光明,以此劃分上下。祭日于東方,祭月于西方,以此區別內外,、端正其位。因爲旭日出于東方,新月生子西方。日月壹陰壹陽,晝夜或長或短,終始相接,循環往複,天下的有條不紊即由此而生。

  天下的禮有這麽五項作用:壹是讓人們緬懷初始,二是讓人們不忘祖宗,三是開發資源以便利用,四是樹立道義,五是提倡謙讓。緬懷初始,意在使人飲水思源而不忘其本。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開發資源以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樹立道義,意在理順君君、臣臣、父子的關系。提倡謙讓,意在消除爭訟。把這五項作用合起來,就構成了治理天下的無所不包的字,即令還有些壞人壞事不能治住,其數量也微乎其微。

  宰我說:“我聽到人們常說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涵義。”孔子回答說:“氣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這便達到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完滿境界。壹切活著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體魄腐爛于地下,化爲野土;而其靈魂則發揚于上,成爲看得見的光明,聞得到的氣味,感受到的淒酸,這是壹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靈,也是神的存在的顯示。聖人就根據萬物的這種精靈,給它們取了個至高無上的名子,曰鬼日神,作爲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則,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從鬼神。聖人以爲光這樣做還不夠,于是又建造宮室,設立宗廟和桃廟,以區別鬼神的親疏遠近,教導人民不但要緬懷遠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從哪裏來的。這壹著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從領導,就是由于這壹點,而且服從得非常快。既然設立了鬼和神這兩個名稱,就相應地報以兩種不同的祭禮。壹是朝事之禮,即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蕭篙上焚燒,升起的煙,既有芳香之氣,還雜有蕭篙之氣。這是用氣味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這種質樸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們追懷初始。壹是進獻熟食之禮,即獻以黍櫻,又獻以牲的肝、肺、首、合。加上兩瓶醛酒,再加上郁粵香酒。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這種進獻熟食之祭可以起到教民相愛的作用。對上有報神之祭,對下有報鬼之祭,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君子緬懷父母以至于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以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所以從前天子有藉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把而耕;諸侯也有藉田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柄而耕。藉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夫地、山川幾社櫻和先祖。醋酪黍傻等等祭品,就是來自藉田的收入。這是多麽虔誠的祭祀啊: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之官,每年到了壹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爲符合要求的祭牲壹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在祭前三月,國君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壹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蔔如果得到吉兆,然後就把此牛敬養起來。到了每月的初壹、十五,國君還要穿上皮棄禮服,親自察看被養之牛。在這上面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著河邊建造,以便漂洗蠶種。養蠶的宮室有壹丈高,其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著。到了季春三月初壹的早上,國君身穿皮棄服,通過占蔔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她們捧著蠶種到河裏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裏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等到春季已盡,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告結束,于是捧著收獲的蠶繭請國君過目,然後就獻繭于夫人。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國君做衣服的吧!”就身著禮服而接收了下來,並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綴絲。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壹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缥絲。此後,還要把絲分別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制成繪有種種圖案的禮服。禮服做成以後,國君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曾子說:‘哮有三等。第壹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J這是哪)L的話!君子的所謂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爲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曾子說:”’自己的身體,乃是父母的遺體。以父母的遺體來做事,敢不小心翼翼嗎?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爲君主做事不忠誠,就是不孝;面對工作而兒兒戲戲,就是不孝;對朋友說話不算數,就是不孝;臨陣作戰不勇敢,就是不孝。這五個方面做不到,表面上看是自身受到懲罰,實際上是殃及父母的遺體,由此看來,敢不小心翼翼嗎!用嘉肴美味,歲時祭祀,這不能算作是孝,只能算作是養‘君子的所謂孝,是全國的人都稱羨喝彩地說:‘有這樣兒子的爹娘真是有福氣呀!’這才是所謂的孝啊。各種道德的根本叫做孝,表現于行爲則叫做養。養就算是可以做到,但尊敬就難了;尊敬就算是可以做到,但毫無勉強之意就難了;毫無勉強就算是可以做到,而在父母去世之後還能堅持不改就難了。父母去世以後,還能夠小心翼翼地運用父母的遺體行事,不連累父母被人垢罵,這才叫做能終身行孝。所謂仁,就是要仁在孝上;所謂宇L,就是要履行孝字;所謂義,就是要適宜于孝的事才做;所謂信,就是要誠信在孝上;所謂努力,就是要努力在孝字上做文章。歡樂是由于順著孝道辦事而産生的,刑罰是由于違背孝道辦事而導致的。”曾子說:“孝作爲壹種美德,豎起來可以頂天立地,平著放可以覆蓋四海,傳到後代也被人們永遠奉行,也不受地域的限制,推廣到東海是准則,推廣到西海是准則,推廣到南海是准則,推廣到北海也是准則。《詩經》上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遵從。’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曾子說:“樹木要在適當的時候砍伐,禽獸要在適當的時候捕殺。孔子說:‘哪怕是砍伐壹棵樹木,哪怕是捕殺壹只禽獸,只要砍伐、捕殺得不是時候,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只要出力即可,中孝則要求建功立業,大孝則要求要啥有啥。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忘掉疲勞,可以說是出力了。躬行仁義,可以說是建功立業了。廣泛地施惠于人,人們紛紛攜帶禮品參加自家的祭祀,可以說是要啥有啥了。父母喜愛自己,自己就高興地永記在心。父母不喜歡自己,自己就戒懼反省,但無壹句怨言。父母有了過失,自己可以婉言規勸,但不可和他們頂撞。父母去世,就是窮到告貸才能舉行祭祀的地步,也不向惡人乞求,這才叫做終身行孝。”

  樂正子春下堂時,不小心扭傷了腳,好幾個月不出門,還面帶憂色。他的弟子對此不解幾個月不出門問的太好了!,就問道:“老師的腳傷已經好了,這是爲什麽呢?”樂正子春說:,還面帶憂色,妳問的太好了!好“妳我聽曾子說過,而曾子也是從孔子那兒聽到:壹‘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沒有比人更高貴的。父母完整地把自己生了下來,做兒子的也要把身體完整地還給父母,這才叫做孝。不使身體受到損傷,不使名聲受到汙辱,這才叫做完整。’所以君子擡腿動腳都不敢忘掉孝道。現在我扭傷了腳,是忘掉孝道的表現,所以我才面有憂色啊。每擡壹次腳都不敢忘掉父母,每說壹句話都不敢忘掉父母。因爲每擡壹次腳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走路的時候光走大道而不走邪徑,過河的時候要乘船而渡而不遊泳而渡,不敢拿已故父母的遺體冒險。因爲每說壹句話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傷害他人的話不出于口,別人的辱罵也絕不會攤到自己身上。不讓自己的身體受辱,也就等于不讓自己的父母受辱,做到這壹點,可以稱得上孝了。”

  從前虞舜之時,雖然尊重有德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夏代雖然尊重有爵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殷代雖然尊重有錢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周代雖然尊重有親屬關系的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人們公認的盛世,他們都沒有忘記對年長者的尊重。由此看來,年齡的被人們看重是很久以來的事了,其重要性僅次于孝道。因此,在朝廷上,彼此官爵相同,則年長者居上位;年齡到了七十歲,可以拄著拐杖上朝,國君如果有所咨詢,就要在堂上爲他鋪席以便落座;到了八十歲就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行過朝見禮後就打道回府,國君如果有所咨詢,就要親自到他府上求教。這樣,J涕道就通行于朝廷了。在道路上行走,不能和年長者並肩,年長者如果是兄輩的年齡,就斜錯在他身後走;年長者如果是父輩的年齡,就緊隨在他身後走。無論是乘車的還是步行的,遇到年長者都要讓路。看見頭發花白的老人挑著擔子行路,年輕人就要爲他代勞。這樣壹來,梯道就通行于道路了。在鄉裏居住,凡事都講究個長幼,即使貧窮的老人也不遺棄,年輕人不可恃強淩弱,以衆欺寡。這樣壹來,涕道就通行于鄉裏了。按照古代的規矩,年齡到了五十歲就可以不參加田獵活動了,而在分配獵獲物的時候還要讓年長者多得點。這樣壹來,J涕道就通行于田獵了。在軍隊裏邊,官爵相同則以年長者居上。這佯壹來,梯道就通行于軍旅了。孝J涕之道,從朝廷開始,通行于道路;通行于鄉裏,通行于田獵,通行于軍旅,大家都抱著甯可爲孝佛而死的信念,沒有人敢違背它。

  周代的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上帝,就是爲了教育諸侯懂得孝道;’在太學裏宴請三老、五更,就是爲了教育諸侯懂得佛道;在西學裏祭祀前代的賢人,就是爲了教育諸侯培養道德;天子親耕籍田,就是爲了教育諸侯用自己的勞動果實祭祀祖先;安排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就是爲了教育諸侯如何悟盡臣職。以上五項,是天下最重要的教育。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著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爲他們起舞助興。這是爲了向諸侯示範如何尊老養老。于是鄉裏的居民也都能做到尊重老大,連那些貧窮的老人也不被遺漏,年輕人不以強淩弱,不以衆欺寡,這都是由于天子在太學尊老養老而形成的好風氣。天子設置四學,到了年齡入學,就是太子也要和同學們按年齡大小論禮。

  天子巡守時,諸侯要在自己的國境上恭候迎接。進入諸侯國內,要先會見百歲老人。八十九十的老人走在路的左邊,即使走在右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如果他們走在路的右邊,即使走在、左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他們有政見要講,國君要登門聽取。得到天子壹命封爵的,還要和鄉親們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得到二命封爵的,只要和族人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即可;得到三命封爵的,就不須與他人比較年齡大小,可以徑居上位;但如果遇到有七十歲以上的族人,就不敢位居其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重大的升、事情不必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而入朝,國君壹定要先和他施禮,然後才和卿大夫施禮。

  天子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諸侯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子。卿大夫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諸侯。士、庶人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父母,歸功于長輩。遇到加官進爵喜慶受賞之事,則應設祭告成于祖宗奮以表示這是祖宗積德所致,子孫不過是托庇受蔭而已。從前,聖人根據陰陽變化所顯示的吉凶之兆,歸納爲《易》。掌蔔笠的官員抱著用來占蔔的龜南面而立,天子戴著禮帽穿著龍袍北面而立,盡管天子已經胸有成竹,也壹定要通過占蔔再作出最後的決斷,這表示不敢獨斷專行,對天意的尊重。有成績要歸功他人,有過失則應歸咎于己,這是要教人不自誇于教人尊重賢人。

  孝子將要舉行祭祀,壹定要懷著畢恭畢敬的心情來考慮祭事准備祭服祭品,整修宮室,處理好各項事務。等到祭祀那壹天,臉色必須溫和,而走路卻帶著緊張,就好像害怕趕不上看到自己的親人的樣子。孝子在獻上祭品時,要和顔悅色,身體前屈,就好像給親人說話而等待回答的樣子。助祭的賓客都陸續退出時,孝子還默默地躬身站在那裏,好像視若不見的樣子。等到祭祀結束,孝子還沈浸在對親人的思念之中,神情恍惚,好像親人還要進來的樣子。所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壹直表現在孝子身上,耳之所聞與目之所見都和心中思念的壹致,心中思念的則無時無刻不是親人。內心懷著思親的情結,在外貌上也有所流露,反複地回憶和自省,這就是孝子的心態啊。

  建立國都中祭祀的神位:社神櫻神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右邊列祖列宗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左邊。


關于“祭義”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