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禮記缁衣


缁衣

  子言之曰:「爲上易事也,爲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子曰:「好賢如《缁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犢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鹹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位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壹人有慶,兆民賴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爲仁爭先人。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詩》雲:『有梏德行,四國順之。』」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遊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雲:『淑慎爾止,不愆于儀。』」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詩》雲:『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詩》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子曰:「爲上可望而知也,爲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湯,鹹有壹德。』《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子曰:「有國者章義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雲:『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禦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詩》雲:『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輕爵。《康诰》曰:『敬明乃罰。』《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甯,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禦人疾莊後,毋以嬖禦士疾莊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詩》雲:『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厥度則釋。』《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子曰:「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甯,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爲正,卒勞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詩》雲:『淑人君子,其儀壹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雲:『君子好仇。』」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詩》雲:『朋有攸攝,攝以威儀。』」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詩》雲:『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茍有車,必見其轼;茍有衣,必見其敝;人茍或言之,必聞其聲;茍或行之,必見其成。《葛覃》曰:『服之無射。』」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雲:『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爲蔔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雲:『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爲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凶。』」

翻譯

  孔子說:“君長如果對臣下不苛虐,臣下就會覺得君長容易侍悅臣下如果沒有欺詐之 沙己君長就覺得容易了解臣下的實情。這樣壹來,刑罰就可以放到壹邊不用了。”孔子說:“如果能夠像《緞衣》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尊敬賢人,像《巷伯》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痛恨壞人,官場上就不會那麽醒耀,百姓中就會興起謹厚之風,不用刑罰而百姓就心悅誠服。《大雅》上說:‘只要大家都來效法文王,在所有的諸侯國中就會興起誠信之風。’”

  孔子說:“對于百姓,如果用道德教育他們,用禮法約束他們,那麽百姓就會有向善之心;如果用政令教育他們,用刑罰約束他們,那麽百姓就會有逃避之心。所以,作爲領導百姓的國君,應當像愛護子女壹樣愛護百姓,百姓就會親近他;用誠信去團結百姓,百姓就不會背叛;用恭敬的態度去對待百姓,百姓就會産生順從之心。《甫刑》上說:‘苗族百姓不聽從蛋尤的命令,于是蛋尤就用刑罰制裁他們,制定了五種殘暴的刑罰叫做.“法”。’于是百姓不講道德,起而背叛,最終遭到了民族的滅亡。”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長,不是聽從君長所下的命令,而是盯著君長的實際行動,君長咋幹臣下就咋幹。君長喜歡某樣東西,臣下必定有超過他的。所以,君長喜歡什麽、討慶什麽,不可不格外慎重,因爲臣下是把君長的行爲作爲表率的,”·孔子說:“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面就有所成就,這難道是百姓個個都能仁嗎?只是由于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響罷了。《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著妳。,《甫刑》上說幻‘天子壹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得到好處。’《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爲夭下好榜樣。”蔔孔子說:“君長好仁,那麽臣下就會爭先恐後地好仁。所以君長應當表明自己的好仁志向,、以正道教育民衆,推崇仁道,以愛護子女的態度愛護百姓;會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詩經》‘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言”百姓就上說。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只有絲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緩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只有緩帶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的話。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這樣壹來,老百姓就會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詩經》上說:‘謹慎行事且得體,不要超過了禮儀。’”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人們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作惡,所以講話壹定要考慮它的後果,做事壹定要考察它會帶來什麽弊端,這樣壹來,老百姓就說話謹慎做事小心了。《詩經》上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爲舉止要端正。’《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止謹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止有壹定之規,以此爲百姓樹立榜樣,那麽百姓的道德才會齊壹。《詩經》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容不改常規,他的講話出口成章。他行將回歸西都,深爲萬民仰望。”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內心如壹,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內心;臣下竭誠事君,從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爲人。這祥壹來,君就不會懷疑其臣,而臣也不會不了解其君。伊尹告誡太申診只有我伊尹和湯,都有純壹的德行。《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的儀容不會有差錯。”

  孔子說:“作爲壹國的國君,用獎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什麽,這樣百姓就會壹心爲善。《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妳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使君長格外勞神。所以作爲民衆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做效尤,這樣壹來百姓就不會迷惑而不知所從了。作爲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談,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刀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壹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說:‘臣下不忠于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于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所以君長不可以隨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隨隨便便頒發爵祿。《康浩》上說:‘動用刑罰壹定要慎重。’《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甯。究其原因,在于臣不忠于其君,君不敬于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大臣不肯爲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私相勾結。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爲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爲近臣是百姓的導向。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內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慮。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産生怨恨,近臣就不會産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爲,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孔子說:沖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于是百姓也跟著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壹旦請去撂壹邊,不讓我把重任挑。,《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孔子說:“小人喜歡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歡議論,就容易禍從口出;執政者喜歡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原因都在于對接近最多的東西態度輕慢。水與人們那麽接近,而人卻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爲水看起來柔和容易接近而實際上卻是難于親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好說漂亮話,又好絮絮刀刀,說出去容易,後悔藥難吃,所以嘴也容易招致禍害。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懷鄙詐,對他們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則就容易招來滅頂之禍。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太甲》上說:‘不要顛三倒四地亂下政令,以自取滅亡,就像打獵的人,扣住扳機,仔細察看,等到箭頭、箭尾、目標三者成壹條直線,再發射。’《說命》’上說:‘嘴是用來說話的,如果出言不當就會帶來羞辱;盔甲是用以自衛的,、如果用的不當就會引起戰爭;放在箱子裏的禮服,是准備行禮時穿的,不可隨便送人;幹戈是用來討伐壞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無辜。’·《太甲》上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災禍,無法躲開。,伊尹告誡太甲說:‘我伊尹的先祖曾見到過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輔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孔子說:·“人民把君主當作心髒,君主把人民當作身體。必胸身身心廣大就會身體安舒,體壹定也樂于適應;內心嚴肅就會容止恭敬。內心喜好的東西,君主喜好的東西,體安然無恙的話,心髒也就會得到保護百姓也壹定願意得到;身體如果出了毛病髒也會跟著受到損傷。君主由于人民的擁護而存在,君主也由于人民的反對而滅亡。《詩經》上說:‘從前我們有先君,他的教令通達事理而又條理清楚。國家賴此先君才得以安甯,都邑賴此先君才得以建成,百姓賴此先君才得以安居樂業,當今有誰能夠處理國家大事?不自以爲是,而盡幹壹些騷擾百姓的事情呢!《君牙》上說:‘夏天酷熱濕悶,老百姓只知道埋怨天;到了冬天嚴寒來臨,老百姓還是只知道埋怨天。”

  孔子說:“臣下的事奉君上,如果自身不正,說話不講信用那麽君上就不以爲忠,朋友就不以爲信。”

  孔子說:“講話有根據,做事有規矩。所以活著的時候無人能夠改變他的志向,死了以後也無人能夠剝奪他的美名。所以君子應該博聞,在弄清楚了以後就牢記在心;應該多識,在弄清楚了以後就學而不慶;應該知識精深,求其大體而實行之。《君陳》上說:‘頒布政令,接受建議,要讓大家都來考慮,使大家的意見壹致。,《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言行總壹致。’”

  孔子說:“只有君子能夠喜好對自己正言規勸的人,小人則仇恨對自己正言規勸的人。所以君子的朋友是有壹定的,君子厭惡的人也是有壹定的。由于君子的好惡有定,所以和君子交往多的人不會産生疑惑,和君子交往少的人也不會産生疑惑。《詩經》上說:‘君子必得良友。’”

  孔子說:‘清旨夠輕易地和貧賤的朋友絕交,而難于和富貴的朋友絕交,這說明他好賢的意志不堅定和痛恨壞人的態度不明朗。即令有人說他不是爲了個人私利,我也不會相信。《詩經》上說:‘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督促勉勵以禮義。”

  孔子說:“他人以小恩小惠的禮品相贈,但有違于道德,在這種情況下,君子是不會接受其饋贈的。《詩經》上說:‘真正愛我的人,應當給我指出忠信之道。”

  孔子說:“壹個人如果有車子,就壹定能夠看到他的車轼;壹個人如果有衣服,就壹定能夠看到他的衣袖。壹個人如果說過話,就壹定能夠聽到他的聲音;壹個人如果做了什麽事,就壹定能夠看到它的後果。《葛覃》上說:‘舊衣服,穿不厭。’”

  孔子說:“說過以後緊接著就是行動,所以說話不能光放空炮。做過以後緊接著就是議論,所以做事不能光走過場。所以君子講究少說話而多做事,以此來成就他的信譽,這樣壹來,百姓就不能隨便地誇大其優點和縮小其缺點。《詩經》上說:‘白玉上面有汙點,尚可琢磨除幹淨。開口說話出毛病,再想收回可不行。’《小雅》上說:‘信實的君子,必定大有所成。’《君爽》上說:‘過去上帝爲什麽壹再勸勉文王注意品德修養,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

  孔子說:“南方人有這樣壹句話,‘作爲壹個人而變卦無常,那麽即令蔔金,卦兆上也顯示不出來是吉是凶。’這大概是古人留下來的諺語吧?龜笠那麽神靈還不能定其吉凶,更何況是人呢?《詩經》上說:‘我的靈龜已厭惡,不再把吉凶告訴我。’《說命》上說:‘爵位不能賞給惡德之人,否則百姓將把他們樹爲楷模,由他們頻繁地對神祭祀,這是對神的大不恭敬。其事煩則亂于典禮,事奉鬼神也難以得到福佑。’《易經》上說:‘不是長久地保持他的德行,或者要受人恥辱。,又說:‘長久地保持德行,占問,這在婦人是吉,而在男子是凶。”


關于“禮記缁衣”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