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經濟統計/GDP不能承受之重



  當前許多關於GDP的爭論乃至非議,堪稱充滿“中國特色”的一大奇觀。2月5日,思想者《交流平臺》上兩篇與厲以甯先生商榷的文章雖各有道理,但似乎各說各話,還沒有講清當今這場爭論中的謬誤究竟是什麼。

  GDP是什麼?它只是一個統計指標,表明一定時期內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如同其他成千上萬的指標一樣,每個指標只能有其特定的指標解釋。GDP是一個描述宏觀經濟的指標;但它同描述微觀經濟的指標具有相同的特性。各項指標各有各的用處,形成科學的指標體系。一個指標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也只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GDP當然有缺陷。但是,就它要表述的內容而言,已經足夠。GDP即Gross domestic product,顧名思義,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西方國民帳戶體系即SNA中的指標。描述一定時期創造的價值,曾經還有前蘇東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即MPS體系。MPS雖然只著眼於物質生產領域,但它的兩個核心指標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及相配套的平衡表,卻可以把物質世界的變化描述得清清楚楚、天衣無縫。按照再生產理論,C代表補償消耗的不變資本,V代表補償消耗的可變資本,M代表剩餘價值。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C+V+M就是社會總產值,V+M就是國民收入。SNA把核算範圍擴大到非物質領域,把V+M再+C中的折舊部分,就形成了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本來,這幾個指標如果配套使用,可以說明不同的問題。可惜的是,MPS國家妄自菲薄,自廢武功。反映總量的指標便大一統到GDP上了。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計算GDP,但世界並沒有“擠壓成GDP的一維世界”,大家只是以一個公認的標準來反映和比較各自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在中國,GDP承載了太多的沉重。只是因為GDP成為我們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年度和五年規劃指標,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所以,就有人為了它的增長而不擇手段了。一座建築,遠未到使用年限,把它推倒了重建,投資額有了,GDP也有了,增量和增速都有了,但存量並沒有增加多少,甚至還浪費了過多的資源乃至能源。但是,片面追求GDP,並不是GDP指標的過錯,而是人的發展觀、政績觀乃至政績考核方式不對。

  同片面追求GDP一樣,一窩蜂式的非議和顛覆GDP,再一次使這個統計指標承受了不該由它承受的沉重。厲以甯先生建議,GDP核算將發展中涉及的自然和社會成本都考慮進去,要扣除安全生產事故、突發事件以及司法腐敗帶來的各項損失。但是GDP是增量,而各項損失減少的是存量。直接的消耗已經做了扣除,但增量的增加並不是和所有存量的減少完全對應的、等量的。況且,社會發展到今天,也難以對資源、環境乃至人的存量進行準確計算。生命無價。要知道死一個人該扣減多少,您得先告訴我們,活著的人價值幾何。如果計算出一個自欺欺人的耗減量,難道可以永遠遞減下去嗎?諸如臭氧層的破壞、南極冰層的融化,我們如何計算其損失價值並分攤給世界各國呢?況且,環境惡化與經濟發展的時間並非齊頭並進,如果把昆明市、武漢市某一年的GDP扣減光,恐怕也難以正確評估滇池和東湖在生態上的損失。

  關鍵在於厲先生提出建議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真實的把握經濟總量呢,還是為了給世人一個警示?如果是前者,那麼這個總量絕對是不真實的。且不說扣減的內容有許多虛擬成分,且不說還有許多沒有計算進來的內容,即使扣減百分之百準確,這時的總量也已經不是實實在在新創造的價值,既無法與世界各國比較,也難以據此進行規劃和調控。如果是後者,那麼這個警世意義的代價也太大了,也太不計成本了。而且,警世的方式很多,說某地區扣減了這個那個的GDP多少多少,遠沒有說“東湖水質要想完全恢復到最初的清澈狀態,可能需要半個世紀”、“統計顯示,僅2005年上半年中國煤礦事故死亡2672人,同比上升3.3%”更加直觀和實在。

  目前對GDP的非議和異想天開,如同此前對GDP的片面崇拜一樣,都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既沒有理論意義,也沒有實踐價值,即使是以科學發展觀的名義。若您偏要這樣說這樣做,那就給它起個新的名字,但別說這個指標就是GDP

關于“經濟統計/GDP不能承受之重”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