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河廣


河廣

誰謂河廣?壹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 河:黃河。
  • 葦:用蘆葦編的筏子。
  • 杭:通“航”。
  • 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
  • 予:而。壹說我。
  • 曾:乃,竟。
  • 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爲黃河窄,竟容不下壹條小船。
  • 崇朝(zhāo):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這是壹首意蘊豐富的思歸詩。全詩二章,每章四句。雖然內容簡單,詩意淺顯,但此詩飽含感情,情深意長,其奇特的誇張,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是《詩經》中壹篇優美的抒情短章。

誰說黃河寬又廣?壹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

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壹個早晨就能到達。

此詩僅僅八句,就概括地速寫了壹位遊子思鄉的形象,和他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這得益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此詩善用設問與誇張。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亘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壹葦杭之!”

發源于“昆侖”的萬裏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鹜”之勢。對這樣壹條大河,發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爲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壹葦杭之!”他竟要駕著壹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壹葦”之誇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爲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壹葦杭之”的奇想,是因爲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湧出又壹石破天驚的奇思。爲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壹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誇張複疊時,便不會再令人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迹”出現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了讀詩者壹起去大膽想像:誇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妳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徒倚的身影,而早以“壹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裏欣然“朝食”的笑顔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奇情,是《衛風·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問得如壹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爲之而動容。

詩人不但運用設問與誇張的語言加以渲染,而且還以排比、叠章的形式來歌唱。通過這樣反複問答的節奏,就把宋國不遠、家鄉易達而又思歸不得的內心苦悶傾訴出來了。這首詩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態,好像現在的順口溜民歌壹樣,通俗易懂。但它有壹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國既然“近而易達”,那麽,他爲什麽不回去呢?這當然有其客觀環境的阻力存在,不過這是詩人難言之隱,詩中沒有明說罷了。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是會引人産生各種猜想和回味的。

關于“河廣”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